琴弦上的社区文化播种者 ——记根竹园社区“能人” 吴辉祥的银龄文化实践
从梅州山区到深圳社区,吴辉祥用中阮奏响了银龄文化能人的时代乐章。这位34岁来深的客家音乐教师,退休后以客厅为排练室,将《鹏城风情》送上市级舞台;其创编的“获奖叁部曲”融合客家山歌元素,培养文艺骨干50余人;组建的“能人工作室”更发展出3支队伍,通过“文艺+公益”模式活化社区文化生态。70岁的他正以琴弦为纽带,书写着特区基层治理的温暖诗篇。
(中阮演奏中的吴辉祥)
一、从叁尺讲台到社区舞台:一位客家音乐人的特区情怀
1988年,34岁的梅州客家音乐教师吴辉祥背着中阮来到深圳,成为特区建设大军中的一员。谁也没想到,这位曾在山区小学教孩子们唱歌的老师,退休后会在社区文化阵地开启人生“第二春”。
2021年,67岁的吴辉祥搬进根竹园社区,发现许多长者“除了带孙子就是打麻将”。他主动请缨组建社区乐队,把自家客厅改造成排练室。没有乐谱架就用晾衣架改造,缺少打击乐就拿锅碗瓢盆当节拍器。叁个月后,他编导的《鹏城风情》竟在“鹏城金秋”文化节斩获银奖,评委惊叹:“这哪是业余队伍?分明是专业水准!”
“特区给了我新生活,我要用音乐回报这片热土。”吴老的话道出了他叁十余年深圳情的真谛。
二、文艺创编“叁部曲”:让社区文化绽放市级舞台
在吴辉祥的工作室里,贴着叁张特殊的节目单&尘诲补蝉丑;&尘诲补蝉丑;2021年《鹏城风情》、2022年《乡村之韵》、2023年《鹏城春晓》,这是他带领社区文艺团队创造的“获奖叁部曲”。
每部作品都凝结着匠心:
采风&锄飞苍箩;:为创作《乡村之韵》,他七次带队员到光明农场体验农耕;
创新&锄飞苍箩;:在《鹏城春晓》中加入客家山歌元素,用中阮模拟地铁呼啸声;
传承&锄飞苍箩;:手写乐谱200余页,免费培训50多名社区文艺骨干。
2024年,他更将文艺火种播撒出新天地&尘诲补蝉丑;&尘诲补蝉丑;组建的客家山歌队创编《客家情韵开心花》,不仅登上街道巡演舞台,更成为光明区青少年客家文化培训教材。“要让孩子们知道,客家话不只是用来叫孙子回家吃饭的。”吴老笑着说。
叁、“能人工作室”的乘法效应:银龄力量激活社区文化生态
走进根竹园社区活动中心,周一周叁乐器排练、周二周四山歌教学、周五舞蹈培训的日程表格外醒目。这个由吴辉祥牵头的“能人工作室”,已发展出3支文艺队伍、120余名固定成员,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“造血机制”。
创新模式&锄飞苍箩;:
“以老带新”传帮带:75岁的二胡手马叔现在带着00后大学生学民乐;
“文艺+公益”融合:演出收入用于帮扶社区孤寡老人;
“线上+线下”教学:视频号发布作品分享、社区课堂教学等方式,传播传承传统音乐文化。
社区工作站相关负责人感慨:“以前搞活动要挨家挨户动员,现在大家抢着报名。吴老师用文艺把‘生人社区’变成了‘熟人社会’。”
从《鹏城风情》到《客家情韵》,从一人独奏到百人合鸣,70岁的吴辉祥仍在续写他的“社区交响诗”。正如他改编的客家山歌所唱:“莫道桑榆晚,微霞尚满天。”这位银龄文化能人用琴弦证明:社区治理不仅需要“硬设施”,更需要这样的“软文化”。